發表13篇SCI論文!導師離世,他兩戰白血病……太不容易!

“白血病復發期間的困難與不便

遠非幾段文字能夠描述

萬幸被雪覆蓋的道路,終於通向春天”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

2021級博士生劉澤昌

兩戰白血病的故事,引發關注

時間回到劉澤昌大二時,一場關於發動機設計的講座,讓他見識到劉福水教授領銜的一項突破性成果,是如何推動我國裝備動力系統實現代際跨越。

當時的劉澤昌就立下宏願:用技術創新鍛造國之重器!

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發動機研究所,師從劉福水教授。

劉澤昌與指導老師何旭

在發動機研究所讀書期間,劉福水教授指導他攻克低溫冷啓動技術難關;何旭老師則通過光學診斷技術幫他開展燃燒機理研究。

當研究漸入佳境時,劉教授確診胃癌晚期的消息擊碎平靜。

這位將一生奉獻給坦克發動機事業的學者,在病牀上仍堅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後時刻。

“願我國能源與動力學科早日躋身國際一流行列!祝我國早日成爲設計與製造強國!”劉福水教授用生命踐行了鐵甲報國的錚錚誓言。

病榻上的劉福水在指導學生

在劉福水教授的言傳身教下,劉澤昌深刻認識到國家重點領域動力裝備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問題擺在面前,傳統發動機在高海拔地區頻頻“罷工”,極寒條件下發動機快速可靠啓動的問題亟待解決。

實驗正常進行,命運卻給了劉澤昌最殘酷的考驗。

年僅25歲的他確診爲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身頻繁出血,劇烈的藥物反應讓他整夜難眠。

然而,在接受第一個化療時,他收到之前與何旭老師準備了一年多的稿子的審稿意見,劉澤昌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有了希望。

劉澤昌接收化療期間仍未放棄學業

在何旭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他下定決心向白血病宣戰,這是一場又一場淬鍊意志的苦修——

左眼出血導致單眼視力模糊的劉澤昌只能依靠右眼逐字逐句地修改稿件、校對公式;

化療引發的周圍神經炎使他的手指靈活性下降60%,只能藉助手寫筆在平板電腦上逐字錄入。

因爲化療的緣故,劉澤昌身體極度虛脫,每工作20分鐘必須休息。

幸運的是,這篇文章在經過打磨後,順利在專業頂刊《fuel》發表,而劉澤昌在經歷了四個月高強度的化療後,病情暫時得到了緩解,他選擇重新回到實驗室,繼續開展新一階段的科研工作

然而好景不長,新的科研工作剛開始4個月,劉澤昌的白血病復發了,而且這一次更加危險。

發病時恰逢大年三十,老家的醫療條件無法支持他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在學院和導師多方溝通後,他在家人的陪同下趕回北京接受治療

由於是再次復發,這次的化療強度比之前還要大,原本150斤的劉澤昌,在經過六次化療之後,身高180cm的他體重只剩下105斤。

幸運的是,病情再次得到緩解,但是後續還需要長達2年的維持治療,要每天輸液,家裏人都勸劉澤昌休學治療,但他說:“現在是我和何老師開展研究的關鍵時期,我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夢想剛剛看到曙光就半途而廢。”

劉澤昌在宿舍邊輸液、邊做科研

爲了不耽誤科研,在醫生的指導下,劉澤昌自學導管留置輸液,之後的兩年裏,他每天在宿舍給自己輸液,在輸完液的下午或者療程的間隙,就去試驗區開展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生病治療期間,他成功發表了13篇SCI頂級期刊論文。濰柴動力獎學金、北方工業獎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榮譽......他的成績更是獲得多方認可。

他參與優化的點火策略,極大推進了極寒條件下發動機快速可靠啓動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劉福水教授未盡的心願......

劉澤昌在2023年工程熱物理學會上進行學術交流

如今,博士即將畢業的他,選擇留在所裏繼續開展博士後研究,希望未來可以留校教書育人,完成氨柴雙燃料發動機開發的科研事業

談起自己的經歷,劉澤昌對學弟學妹們說:“個人的困難在國家需求和民族復興面前微不足道。我的目標很堅定——讓中國發動機的聲音響徹世界。如果我的經歷能讓你們在低谷時多堅持一刻,那些被病痛啃噬的日夜,就不算白熬。"

說這話時,他眼裏閃着光,彷彿那些與病魔對峙的艱難時光,都化作了照亮他人前路的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北京理工大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