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清晨,餘姚市陽明街道的一家推拿店裏,陳靈芝正用指尖輕輕整理毛巾的褶皺。這個動作她做了近十年,就像她熟悉丈夫沈晶晶的呼吸。
一個月前,這位37歲的盲人媽媽在寧波圖書館舉行的2025年浙江省公共圖書館視障讀者光明閱讀大賽(寧波賽點)中奪得冠軍,成爲“閱讀之星”,但她的故事遠比比賽更動人。
4月23日,陳靈芝在寧波圖書館參加2025年浙江省公共圖書館視障讀者光明閱讀大賽(寧波賽點)。周曉思/攝
聲音爲媒:一段特殊的網戀故事
1988年,陳靈芝出生便雙目失明,母親高銀芬不顧他人勸說,堅定守護女兒:“這是我生的孩子,怎麼捨得放棄?”
爲讓女兒學會獨立,她狠心教其做家務,即便目睹陳靈芝在盲校學習時撞得鼻青臉腫、在家中摸索做事時屢屢碰壁,也強忍心疼堅持放手。這份看似“嚴苛”的愛,爲陳靈芝鋪就了獨立行走於世的路,讓她在黑暗中早早學會用雙手丈量生活、用心靈感知世界。
“以前總覺得,像我這樣的盲人尋找愛情太難了,特別是女生。”陳靈芝摩挲着手機邊緣,回憶道。母親曾爲她介紹過幾位視力良好但其他方面有殘疾的相親對象,“可就是聊不到一塊去”。
直到同學一語點醒:“盲人還是要找盲人,纔有共同語言。”可即便在盲人圈子裏,陳靈芝也遲遲沒遇到心儀的對象。“我不願將就,婚姻是一輩子的事,總要找到有共鳴的人。”她說。
轉機出現在2014年1月。通過同學介紹,陳靈芝認識了同爲視障者的沈晶晶。“他大我四歲,是先天白內障,視力比我好一點。”陳靈芝回憶,起初只是普通的微信語音聊天,直到第一次見面,她提到校友在組織給盲校捐款。
“我隨口一提,他挺樂意的,二話不說就去銀行匯了款。”這個舉動讓陳靈芝心頭一熱,當晚就帶着這個“只聞其聲”的男人回家見了父母。
沈晶晶至今記得第一次去陳家的場景:“她媽媽做了一桌子菜,不停地給我夾菜,那一刻我就想,這就是我想要的家。”
陳靈芝和沈晶晶在推拿店工作。
相濡以沫:病榻前的守護
婚後的生活平淡卻溫暖。丈夫總會按她的口味燒菜,家務活搶着幹;她提出想做的事情,他從不推脫。“他不會說甜言蜜語,但都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陳靈芝說着,手指無意識地在空中描繪丈夫的輪廓,彷彿這樣就能“看見”他的模樣。
沈晶晶最難忘的是三年前那個寒夜,高燒39℃的他躺在牀上渾身發抖。“平時都是我照顧她,那次輪到她照顧我。”他嘴角不自覺上揚,“她摸索着煮了雞蛋,那是我喫過最暖的食物,當時我真的很需要她在身邊。”
這個總說自己“粗線條“的男人,卻把妻子點滴的關心都刻在心裏,“半小時沒見我,她電話準會打過來。”沈晶晶說有人覺得這樣“管太緊、沒面子”,他卻覺得珍貴,“這是在乎,是家人才能給的踏實。”
而最讓陳靈芝刻骨銘心的,是兩次撥打120的經歷。“一次是他腎結石發作,疼得直不起腰;一次是半夜突然胸悶氣短。”她至今記得在黑暗中摸索手機按鍵時的無助,“那時候我才真正明白,人爲什麼要結婚,爲什麼要有個伴。”
忙了一天去喫頓燒烤,是陳靈芝最開心的事。
共克時艱:黑暗中的碰拳約定
2020年,推拿店經常關門,有時三個月沒有收入。“最難的時候,我們一分錢都沒有,還要交房租和房貸。”陳靈芝至今記得夜裏丈夫在黑暗中輾轉反側,牀板發出細微的咯吱聲。“我知道他在算賬。”她常開導丈夫,“我想得比較開,困難總會過去的。”
“靈芝一直很樂觀,這也是她當時最吸引我的,她屬於那種‘就算明天天塌下來,晚上也睡得着的人’,當年我感覺崩潰的時候她會和我說‘來,碰個拳’,給我打氣。”沈晶晶哽咽着提到,兩個堅硬的拳頭在黑暗中輕輕相撞,發出沉悶的聲響,這個簡單的動作,成了他們相互鼓勵的方式。
如今,店裏生意漸漸恢復,社區也給予他們諸多幫助,夫妻倆也接一些手工活補貼家用。“低保金加上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我們家每個月大概能領到4000元,能抵過房租和一些生活開支。日子過得挺踏實,我們已經很滿足了。”沈晶晶笑着說。
店裏沒生意的時候,夫妻倆做手工補貼家用。
愛的傳承:兒子是我們的眼睛
推拿店進門右側,一整面書架上整齊排列着《昆蟲記》《哈利波特》《DK百科全書》等書籍,這是10歲兒子鼕鼕最珍視的“知識寶庫”。這些書籍不僅承載着孩子求知的渴望,更寄託着父母未竟的夢想。
“我經常在直播間淘微瑕書,其實就封皮有點小瑕疵,內容都完好,特別划算。”陳靈芝輕撫着書脊,臉上洋溢着滿足的笑容,“這裏只放了一部分,家裏還有更多呢。”
健康活潑的鼕鼕,用他明亮的雙眼爲父母“看”世界,也成了這個特殊家庭最溫暖的紐帶。
陳靈芝用獨特的方式參與着鼕鼕的學習成長。通過讀屏軟件她能熟練使用各種手機App,在微信上和兒子班主任聊天,還能在學業上輔導兒子。
“我會讓他把作業讀給我聽,用耳朵檢查對錯。”說到這裏,她語氣中帶着些許遺憾,“就是沒法指導他寫字,他的書寫可能不如其他孩子工整。”
但這個懂事的男孩總是安慰媽媽:“字寫得不好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啊!”
鼕鼕爲陳靈芝盛飯。
鼕鼕不僅是父母貼心的“小嚮導”,更是家裏的“小太陽”。這個樂觀開朗的男孩從二年級起連續兩年榮獲學校“十大歌手”稱號,舞臺上自信大方的表現完全看不出他來自一個特殊家庭。在公衆場合,他總是自然地牽着父母的手,驕傲地向別人介紹:“這是我爸爸,這是我媽媽!”
每天放學回來,鼕鼕都會變身“小解說員”,爲媽媽描述沿途的風景:“今天校門口那棵桂花開了,香得整個路口都能聞到”“便利店新養了只小花貓,毛色是黃白相間的”。
家裏養的柯基“六六”是他最好的玩伴,也彌補了父母無法常帶他外出遊玩的遺憾。
“我們對他的學習期望很高,可能比普通家長更嚴格。”陳靈芝坦言,她和丈夫都很愛學習,但因視力問題沒能進入大學校門,所以格外重視兒子的教育,無意中給孩子更大的壓力,“我們不求他大富大貴,只希望他將來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過上比我們現在更好的生活。”
看不見的世界,觸得到的愛
5月20日,這個被賦予“我愛你”寓意的日子,陳靈芝和沈晶晶依然在推拿店裏忙碌。他們的愛情沒有燭光晚餐和鮮花禮物的裝點,卻浸潤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裏——是丈夫煮麪時特意多加的一把青菜,是妻子對晚歸丈夫那一聲溫柔的叮嚀。
“對我們來說,能兩個人一起出門走走就是最大的浪漫。”夫妻倆有個共同的心願:等兒子再大些,要坐旅遊列車去西藏、新疆。“雖然看不見雪山和經幡,但我們可以一起聽風掠過高原的聲音,感受陽光灑在臉上的溫度。”
在這個以“愛”爲名的日子裏,這對盲人夫妻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愛的真諦——它不是華麗的誓言,而是黑暗中的相互扶持,是觸覺裏的溫暖,是平凡日子裏的相依爲命。
來源 甬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