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4日)
小坊關注了寶山區大華二村
某棟居民樓
"囤積成癖"的周阿婆的案例
↓↓↓
74歲的周阿婆退休前在銀行工作,退休後也是衣食無憂,但或許是因爲長期獨居、性格內向和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她在家裏囤了不少喫不掉的蔬菜、大米和日用品,久而久之,蟑螂氾濫成災,鄰居不堪其擾。
記者介入採訪後,對該案例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跟蹤。期間,周阿婆所在居委聯合阿婆的親弟弟周老伯,多次上門幫她清理“囤貨”,終於使周阿婆家的居住環境有所好轉,鄰居的投訴也漸漸平息。
但是,周阿婆囤積的習慣並未改變,她的弟弟和屬地居委的王書記也都擔心,如果失去了家人和社區的託舉,今後周阿婆又該如何生活下去?
清理中
當親人逐漸老去、清理屢屢回潮、社區無能爲力。翻遍我們的“工具箱”,還能找出什麼樣的應對之策呢?訴諸法律,用法律的強制力,能改變“囤積癖”老人的陋習嗎,能爲社區爭得一片潔淨之地嗎?
同樣在去年8月這個酷暑之夏
記者在關注周阿婆案例的同時
又接到了極端案例的投訴
↓↓↓
家在崇明的8旬老人趙阿婆,同樣囤積成癖,把家裏變成了"垃圾山",忍無可忍的鄰居甚至把趙阿婆和她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結局如何呢?
繼續來看記者觀察
這間垃圾堆積如山的屋子
就是趙阿婆的家
鄰居們說
這樣的情況持續有3年
6樓鄰居 陳阿姨:她把外面人家餿掉的、不要的東西都撿回來,味道臭得你下去就要嘔吐,有一種氧氣呼吸不了的感覺。完全困擾了我們的鄰居,我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都沒有了,政府部門、居委領導都說無能爲力,我現在是無路可走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4樓鄰居 張先生:撿來垃圾,放到樓梯口去暴曬,她說曬完了過後再弄來喫,臭得實在喫不消。去年冬天我買進來沒發現,現在我家裝修,因爲臭氣很厲害沒有工人願意來幫我做。
記者聯繫了屬地居委,沒想到居委幹部也是一肚子委屈,他們給記者一個U盤,裏面的工作視頻顯示,三年間居委幹部上門勸說、調解、清理的動作已重複了上百次。
陳成 東海第三社區居委委員:幾乎每天都上門,我們爬到老太太家裏,給她外面樓道亂堆的東西全部清理掉,那個蟑螂飛得是不堪入目,甚至飛到志願者(衣服)裏。
陸海成 東海第三社區居委幹部:請人(理)都請不到。垃圾桶沒了,到別的小區再借過來。幫她被子理出來的時候,貓也出來了、老鼠也出來了,志願者說這下貓和老鼠都能共舞了。
居委付諸的努力,依然沒能打破老人囤積垃圾的執着,一次次清理,一次次返潮。
陳成 東海第三社區居委委員:她就爬到垃圾堆裏撿,我們就一直去拉她,候着等着她,恨不得把那個垃圾桶門都關住,我們這邊不是有人口協管員嗎?那個衣服和警察的衣服差不多,讓他上門和老太太說你不要拾了,(騙她)你拾了你這個退休金都拿不到啦,她不相信,她還是拾。
6樓鄰居陳阿姨:你要扔她東西的話,她就是作死作活,我要死啦,你們丟我東西或者怎麼樣。
2024年9月,暑熱尚未褪去
記者在回訪中終於見到了趙阿婆
這次相遇中
老人愛撿垃圾的原因
似乎有了可循的軌跡
當事人 趙阿婆:我小時候苦的,大的要照顧、小的也要照顧,我跑不動了,當時都靠親戚朋友幫忙活下來的,挨家挨戶討錢、借東西活下去的,救濟糧也喫過。
在這次回訪中,記者也見到了老人的養女龔阿姨,她說母親之所以愛撿拾垃圾、囤積物品,除了小時候家裏窮、物質匱乏之外,也因爲一直務農的她,失去自留地後閒不住。
龔阿姨 趙阿婆養女:小區回搬過來,現在好了,年紀大了,田也沒有了不幹活了,整天閒就是往外跑。
陳成 東海第三社區居委委員:她女兒(養女)也懷疑她是不是有阿爾茲海默病,我們也讓她去醫院看一下,老人不配合,說難聽點就像一個“老小孩”和你耍賴皮,去了她就躺在地上不讓動。
眼看着屬地居委無能爲力,在記者介入採訪後,這個案例被提級處理,由上級陳家鎮黨委王副書記親自督辦,不僅集結了更多部門,還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倒逼家屬重視起來。
王璠 崇明區城家鎮黨委副書記:其實不是光《民法典》了,《民法典》裏面都是蠻宏觀的,我們還找到國家對民事侵權行爲的司法解釋,開會的時候我拿出來給家屬看的。
說動家屬後,去年10月,屬地陳家鎮整合了鎮司法所、駐村法官、社區、環衛等各方力量,整治當天,調集了1臺垃圾壓縮車,所有工作人員脫產作業,足足清理了8小時,600桶垃圾。
整整8個鐘頭,600桶垃圾!屬地鎮黨委副書記親自督辦,才集結了這麼多力量,總算把趙阿婆囤積了三年的垃圾清理乾淨,但執行的成本也太高了。
經過聲勢浩大的清理過後
效果怎麼樣呢?能一勞永逸嗎?
去年11月
記者殺了個回馬槍
第三次去到崇明陳家鎮
時隔四個月,記者再次來到這個樓棟,明顯異味已全部消除,周邊鄰居反映樓道也整潔了不少,大家都非常高興。
6樓居民 陳阿姨:現在好很多了,前兩天我朋友來我家說,是不是走錯樓道啦?
小區居民:三天兩頭家裏人就來弄了,看到女兒來弄了。
老人養女 龔阿姨:平時不說多,一次肯定是有的,現在是升級到天天在弄了,說不好嘛只能(幫她)清理。
清理的效果立竿見影
但趙阿婆撿拾垃圾的陋習
卻依然未改
好景不長,今年6月
經歷了太多次失望的鄰居
還是將趙阿婆和她的孫子
告上了法庭
記者:上次我們到崇明的時候看過,她房間裏的垃圾都清掉了,爲什麼還要打這個官司呢?
6樓鄰居 陳阿姨:本來想撤訴,但是後來感覺這個味道還有,開庭前十幾天,我打開門一股臭味又出來了。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對囤積行爲的適用法條,主要參照《民法典》當中的相鄰權糾紛條款。然而,即便勝訴,判決週期長、執行成本高也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一旦回潮,居民只能再次起訴,又將陷入相同的困境。
陳欣皓 上海星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執行如果被申請人,也就是居民這邊不配合的話,法院還是要安排大量人手來強制執行,進入到居民的房間裏去做清理的動作,整個對於法律的執行壓力和難度也是很高的。
並且這也只是一個治標的方式,不治本,因爲執行完畢後相當於這個案件就履行完畢了,那履行完畢後如果這位居民持續之前的行爲,可能又要通過再次起訴的方式去解決。
而老年問題專家指出,引發囤積行爲的原因有很多,既可能是老人存在心理異常或者認知障礙,也不能排除受到年輕時的特殊經歷影響,甚至“囤積癖”還可能會遺傳。
劉晴暄
上海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上海市老年學學會副祕書長:
第一,研究發現,如果家族中老人患有囤積障礙的,子女可能是有風險的;
第二,社會環境對他是有影響的,比如說現在有些老人,在年輕的時候物質匱乏,物質相對被剝奪等經歷,到了一定的年齡可能會產生對某些物品的依賴,捨不得丟掉;
第三,認知方面也會有影響,比如阿爾茲海默症早期的老人,他從認知上已經無法區分這個東西是否有用,能不能丟棄;
另外也有心理因素,比如他對某些物品建立起的依戀,這種依戀成爲不能捨棄的依戀時,就會產生出一些這樣的囤積問題。
老人是陋習難改,家人和社區無能爲力,可即便是提級督辦,甚至最終訴諸法律,執行的成本高不說,最終能不能治標又治本,徹底還樓道和社區一片潔淨之地,往往還是在“囤積癖”老人的一念之間。
專家也說了,引發老人囤積行爲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可能是遺傳和習慣,也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對於不同的“囤積癖”老人,不可能適用同一種“工具”來破解困局。
那麼對於不同的情況
有沒有更對症下藥的方法和途徑呢?
記者:李仕婧
攝像: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