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派新聞從武漢亞心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獲悉,科室收治了一名特殊患者:65歲的胡女士(化姓)持續高熱半月餘,伴隨劇烈咳嗽、咳痰症狀,輾轉多家醫院治療後體溫仍在39℃左右居高不下。
亞總呼吸科結合病史追溯生活習慣,通過“非常規血液排查”,最終揭開謎團——老人因有長期閒來無事有“撿垃圾、拾廢品”的習慣,因此感染上一種名叫 “貝納柯克斯體”的細菌,確診罹患罕見的 “Q熱立克次體病”,對因診療4天后,患者康復出院。
對此,亞總呼吸科主任滿寧指出,“Q熱立克次體病”是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多見於屠宰場、農牧場、垃圾填埋廠等地,傳染源爲牛、羊、狗等動物的排泄物。患者因“拾荒”頻繁接觸細菌滋生環境,加之不習慣戴防護口罩,致使患病風險增加。所以,儘量遠離衛生條件差的場所,若無可避免,需戴外科口罩,減少病原體吸入。
【1】患者:持續發熱15天,肝功能異常,腎功能也急性損傷
6月25日,漢口的胡女士拖着發熱乏力的病體,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武漢亞心總醫院。其兒子稱,母親已持續發熱15天,半個多月前就出現咳嗽咳痰、頭昏高燒、四肢乏力,還伴有心慌胸悶。在多家醫院就診時,雖做了全身各類系統檢查與治療,但常規退熱、止咳、靜脈輸注抗生素等,病症遲遲不見好轉,體溫仍頑固地徘徊在39℃上下。
來到亞總呼吸科時,多日發熱已造成多系統損傷——從各項異常指標來看,肝功能異常,腎功能也急性損傷。
滿寧教授結合肺部CT“稍許炎症”的表現,判斷主要感染不在肺部,待觀察患者情況2天后,轉而聚焦非常規的“血液檢查”—— MetaBlood病原微生物核酸測序,結果指向一個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Q熱立克次體。這是一種由貝納特柯克斯體(Coxiella burnetii)引起、卻常被忽視的人畜共患病。
【2】醫生:患者因常年節儉,有去垃圾堆附近撿垃圾的習慣
進一步追問病史、家庭情況及生活習慣後,一條線索逐漸清晰:胡女士多年前退休在家,因常年節儉,有去垃圾堆附近撿垃圾、拾廢品的習慣。病因確定後,針對性使用口服四環素類藥物,胡女士高熱迅速消退,四天後便康復出院。
胡女士的習慣並非個例,恰似常喫剩菜、拾廢品的節儉父母。而Q熱立克次體感染這種罕見病,正憑藉其隱蔽性和非特異性症狀,成爲引發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隱形殺手”之一。
滿寧教授表示,“導致發熱的原因有很多種,並非只有大家熟知的感冒,如嚴重的軍團菌、鸚鵡熱、肺炎克雷伯菌、結核桿菌等感染,如未明確病因即治療,不僅貽誤病情,甚者可能導致全身菌羣失調、藥物性肝腎損害、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後果。治病的目的是健康,但在此之前,更應重視病因診斷。畢竟,走彎路不僅多花錢還傷身,甚至危及生命。”
【3】Q熱:通過呼吸道(吸入)傳播
“Q”代表“Query”(疑問),因該病剛被發現時病因不明,故以此命名。貝納柯克斯體生存能力極強,可在乾燥環境中存活數月。它主要的傳播方式是氣溶膠,由受感染動物的糞便、尿液或胎盤衍生物所形成。傳染源多爲狗、羊、牛、馬、驢等動物的尿液、糞液以及蜱蟲等。
Q熱潛伏期通常爲2-4周,多數患者急驟起病,高熱,多爲弛張熱伴寒戰,同時還會伴隨劇烈頭痛,以前額和眼眶部位最爲明顯,以及全身肌肉痠痛,但不會出現皮疹。
據江蘇疾控,患者通常不是傳染源,人傳人的可能性很小,患者一般無需隔離(不必過度擔心)。
在我國多個省份均有報道,海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山東、四川、雲南、西藏、安徽等地都曾報告過病例或暴發,尤其是畜牧業發達或有活畜交易、屠宰的地區。
預防措施上,首先遠離環境污染比較大的場所,並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經呼吸道和接觸感染。其次注意飲食衛生,不食用生的牛、羊奶及不熟的肉製品。
記者:李愷
通訊員:徐偉平 郭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