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人的內耳中有一種細胞叫毛細胞,能把聲音信號傳遞給神經細胞,再傳到大腦,靠它我們才能聽到並分辨各種聲音。
普通人大概有15000個內耳毛細胞,出生後逐漸凋亡,且不會再生。一般情況下,這些細胞用到老年都是足夠的,但如果出現一些“意外”,就會加速它的死亡,出現聽力下降、聽力損傷甚至喪失聽力。
據世衛組織發佈的數據,全球12歲至35歲的年輕人中,有超過10億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臨牀治療也發現,近年來,我國突發性耳聾發病率有上升、年輕化的趨勢。
正確愛耳護耳,這4個不良習慣趕緊改!
01
長時間使用耳機
長時間使用耳機是年輕人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長期戴耳機加重對內耳毛細胞的傷害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耳機裏放的是好聽的音樂、故事等,怎麼能算噪音呢?其實,只要音量夠大,都是對聽力有害的噪音。
我們戴耳機時,一般播放器的最大音量在85-100分貝,如果直接開到100分貝左右,不足15分鐘你的內耳毛細胞就可能要罷工。
注意,戴耳機睡覺非常傷害聽力。人雖然睡着了,但耳朵會連續暴露在噪音下數小時,這大大增加了內耳毛細胞受損的風險。
戴降噪耳機和骨傳導耳機也會傷害聽力
與入耳式耳機比,降噪耳機的隔離效果好,在噪音環境中,不用特別調大音量也能聽清;骨傳導耳機不用塞到耳朵裏,出現真菌感染的機會小。
但並不是說這兩種耳機就不傷聽力了。只要是耳機,只要是有聲音傳到耳朵裏面,內耳毛細胞就會振動,只要使用時間長、音量大,一樣會傷聽力。
正確使用耳機,牢記這三點:
1.戴耳機時,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環境聲音最好不要超過60分貝;
2.每天使用耳機總時長不要超過3~4個小時;
3.做好耳機清潔。戴耳機時耳道內空氣不通暢,且相對潮溼,容易造成細菌或真菌感染。
02
頻繁掏耳朵
有人癡迷掏耳朵,覺得不把耳垢清理乾淨就渾身不自在。
其實,耳垢並非一無是處,有抵抗細菌、病毒感染,阻擋外物入侵,保護鼓膜等作用。
外耳道有一定的自潔功能,加上運動、喫東西、說話時的動作,大多數情況下,耳垢可以自行排出。
爲了清潔頻繁地挖耳朵,會破壞外耳道正常的微環境,造成刺激性炎症,引起外耳道感染、發炎。
另外,掏耳朵真的很容易把耳朵掏傷,導致鼓膜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情況。
出現這些情況,才需要掏耳朵:
1.耳垢結成團塊堵塞外耳道,導致聽力減退;
2.油性耳垢堵塞外耳道,導致聽力下降;
3.外耳道或者頜面發育畸形;
4.耳部有慢性疾病(如外耳道炎、外耳道溼疹、外耳道膽脂瘤、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
出現以上情形,建議去醫院耳鼻喉專科就診,由醫護人員在專業儀器的輔助下進行處理。
03
雙手捏鼻子擤鼻涕
擤鼻涕時,切忌兩個鼻孔一起用力,這樣做可能導致聽力下降。
擤鼻涕用力過大,易引發急性中耳炎
在我們的耳朵和鼻子之間有一條通道叫咽鼓管。用力擤鼻涕時,鼻腔內的壓力會急劇升高。如果同時捏住兩側鼻孔用力擤鼻涕,這種壓力無法從鼻孔釋放,就會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腔。
此時,如果鼻涕中含有病原體(如細菌或病毒),就容易通過開放的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此外,過度用力擤鼻涕還可能導致鼓膜受到壓力,引起鼓膜穿孔,不僅會損傷聽力,還會引起嚴重的感染。
小朋友擤鼻涕,更容易受傷害
兒童自身抵抗力較差,咽部淋巴組織豐富,腺樣體扁桃體經常增生肥大,隱窩可隱藏細菌和病毒。同時兒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的短、寬、直,呈水平位。如果孩子經常雙手捏鼻子擤鼻涕,更容易引發急性中耳炎。
如何正確擤鼻涕:
1.不要同時捏住兩側,先捏一側,稍微用點力擤出來擦乾淨,然後換另外一側。
2.控制好擤鼻涕力度,不要太用力。
3.擤鼻涕後把紙巾丟到垃圾桶,然後洗手,注意衛生。
04
經常熬夜
長時間熬夜會導致內耳血管痙攣,進而影響到耳蝸中負責聽覺功能的毛細胞、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當耳蝸受損,聽力就會突然下降。
熬夜還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使身體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感染,這些病原體也可能直接影響耳蝸,引發突發性耳聾。
05
識別身體的“靜音”警報
如果出現下面這些情況之一,可能存在聽力下降的風險,要提高警惕:
①聽不見或聽不清門鈴聲、電話鈴聲;
②在餐廳、商場等公共場所交談或聆聽有困難;
③總覺得他人說話咬字不清;
④電視機、手機的聲音隨時都開最大聲;
⑤打電話都沒法聽清對方在說啥;
⑥經常聽不到別人在背後喊自己;
⑦在開會或小組討論時難以聽清別人所說的話。
發生突發性耳聾要及時就診。突發性耳聾的治療黃金期一般在發病後3~5天內,越往後治療效果越差,甚至導致永久性耳聾。對於已經有聽力損失的人羣,在醫生指導下,可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來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