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兌酒,這樣喝酒等於一邊踩剎車、一邊踩油門

最近,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掀起一股“盲盒調酒挑戰”熱潮:朋友們不預先交流,挨個把冰箱裏能找到的各種飲料混在一起,最後大家一起喝光光。

咖啡兌白酒?威士忌加紅牛?蘇打水混伏特加?看起來好像還不錯,搭配不同口味的飲料,酒的適口度似乎變得更好,平時不怎麼喝酒的人好像也可以試試了。而且,這些平時一喝就醉的高度酒,在各類飲料的稀釋下,喝起來好像也沒那麼上頭了!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喝法,用飲料沖淡了酒,降低了酒精濃度,也更香甜好喝。但是這個做法很容易讓人在不經意間攝入大量酒精。再加上這些飲料中的其他成分,很容易造成更大的健康問題。

咖啡配酒:喝了更清醒?

很多人覺得,酒配咖啡能“提神醒酒”。

確實,咖啡中所含咖啡因可以作爲腺苷受體的拮抗劑,通過解除腺苷對神經活動的抑制,從而間接促進多巴胺釋放,尤其在大腦獎賞系統(如伏隔核)中,從而產生清醒、注意力提升和輕微愉悅感。而酒精的攝入卻抑制了前額葉皮層(決策和控制)、小腦(運動協調)及海馬(記憶形成)等區域的活動,使大腦變遲鈍。

於是當大腦同時遇到咖啡和酒時,就像一邊進行剎車(酒精),一邊踩下油門(咖啡因)。表面看起來,車還在正常行駛,實際上,大腦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反應了。

更危險的是,咖啡因雖然不能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但是它帶來的興奮性會讓大腦不那麼容易察覺醉意,這樣就造成無意之間比平時喝下更多的酒。這時候就成了“看起來沒醉,實際上更危險”的人:更可能做出高風險行爲,比如酒駕或酒後鬥毆。

因此,咖啡配酒並不能讓人酒量更好,只是讓人更“敢喝”,更“上頭”了。

能量飲料配酒:上頭?也傷腦

隨着調酒被玩出了花樣,“能量飲料兌酒”也成了不少人眼中“既能提神,又能上頭”的靈魂組合。看起來像是提升體驗的操作,實際上卻是對大腦的背刺。

2024年8月,在《神經藥理學》(Neuropharmacology)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酒精+能量飲料”這樣搭配着喝,會對大腦造成長期損害。

研究人員表示,酒精混合能量飲料的危害可能源於兩者的相互作用。酒精本身就對大腦有抑制作用,而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則是一種興奮劑。咖啡因可能阻止大腦產生疲勞感,從而掩蓋酒精的抑制效果。這使得飲用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的酒精,從而增加對大腦的傷害。

並且,能量飲料中咖啡因劑量偏高,有些飲料中總咖啡因含量可達200~500毫克/瓶(遠高於一杯咖啡含量)。不僅如此,能量飲料中的另一成分牛磺酸與酒精和咖啡因同時存在時,可能會產生疊加效應,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平衡進一步失衡。

蘇打水:醉酒的“加速器”

很多人喜歡用蘇打水(或其他碳酸飲料)作爲各種雞尾酒的基底,不過蘇打水看上去“人畜無害”,其實也“暗藏殺機”。

蘇打水是通過加入二氧化碳製成的飲料,口感清爽、帶有輕微刺激感,雖然它本身不和酒精作用,但是碳酸氣體進入胃後,刺激胃壁擴張,誘發胃排空反射,使胃內容物更快進入小腸。於是,酒精被更快地輸送到小腸,也就更快地被人體吸收。

有研究比較了三種飲品的酒精吸收速率:純伏特加、伏特加兌水、伏特加兌氣泡水。結果顯示,使用氣泡水混合的飲品在14位受試者中有更快的酒精吸收速率。因此,飲用大量蘇打水可能會加速醉酒的速度。不過,這項研究樣本數據目前較少,準確性還有待未來進一步驗證。

總的來說,盲盒調酒挑戰雖然新奇有趣,但應意識到,把亂七八糟的飲料和酒精混在一起可能會讓大腦“蒙圈”。爲了身體着想,大家還是要儘量避免飲酒。

來源丨科普中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