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撞死人的司機不用擔責,闖了紅燈的行人被判負事故主要責任,“上海行人闖紅燈案”如此判決的依據和底氣來自何方?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走進坐落於上海市光復西路1347號的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司鑑院),探尋鑑定人如何精準還原事故各方行駛速度,又怎樣重建稍縱即逝的車禍現場。
行人闖紅燈與電動自行車相撞,電動自行車騎車人倒地,被剛起步的小客車碾軋,一連串事故在不到5秒內密集發生。電動自行車駕駛人經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究竟誰該爲事故負責?警方找到司鑑院,希望能對事發時行駛速度、安全技術狀況以及涉事各方的碰撞形態進行分析鑑定。
“小客車和電動自行車的車速鑑定是劃分事故責任的重要依據。”此案司法鑑定人關闖告訴記者,小客車起步時車速較慢,通過監控視頻逐幀分析,可以科學還原案發時的車速。
然而,監控設備在拍攝、存儲或導出過程中,可能因軟硬件條件和網絡環境影響出現掉幀、跳幀現象。爲確保車速測算的準確性,鑑定團隊首先對視頻幀率進行了全面覈查。
經反覆比對,鑑定團隊發現視頻存在水印幀率波動、畫面運動不連貫等問題,最終通過紅綠燈倒計時、物體位移變化等客觀標誌,校準出符合實際的時間基準。
“確定了時間基準後,下一步是標記特徵參照,比如小客車軸距、輪胎以及電動自行車前後輪軸中心等關鍵部位,在連續畫面中跟蹤其位移變化。”關闖說,通過測量和計算,最終得出事故發生前小客車的行駛速度爲3km/h至7km/h,符合正常起步階段的車速,電動自行車的行駛速度約爲22km/h。
與此同時,鑑定查明涉事小客車制動及轉向裝置功能有效,排除機械失靈因素。通過對電動自行車車牌、制動握把的變形及剮蹭痕跡、小客車前保險槓的剮蹭痕跡進行檢驗、比對和分析,進一步還原了碰撞經過。
最終,交警部門在鑑定意見的有力支撐下,結合其他客觀證據,依法出具行人周某剛負事故主要責任、騎車人凌某負事故次要責任、小客車駕駛人劉某不負責任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
“砰!”紅燈還未變綠,一輛小轎車突然衝向前,撞到第一輛汽車後,接連又撞了左前方正常行駛的4輛汽車,由此導致連環碰撞事故。
“像這類高速行駛的汽車,我們現在已無需單靠視頻測算速度,只需準確讀取汽車‘黑匣子’中的記錄數據,就能還原汽車碰撞前後的速度、剎車使用情況以及安全氣囊點爆時刻等數據。”道路交通事故鑑定研究室副主任潘少猷指着一份鑑定文書,向記者介紹司鑑院創新研發破譯“黑匣子”的“祕密武器”。
據介紹,所謂汽車“黑匣子”,一般多指汽車事件數據記錄器(Event Data Recorder,以下簡稱EDR)。長期以來,國內在售新車中EDR配裝比例不高,且多爲美系、日系等國外品牌,國內鑑定機構在讀取EDR數據時,也需依賴國外的讀取設備,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支持的國產品牌型號較少。
2022年1月1日起,國內所有新生產的乘用車都強制要求配備EDR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或符合標準要求的其他記錄系統,國家標準《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也正式實施。作爲國家標準的參與制定者,司鑑院聯合上海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研發EDR Reader(EDR數據讀取器),能準確、高效讀取國產小型家用乘用車“黑匣子”所儲存的數據,爲交通事故鑑定工作提供強有力的設備支持。
如今,司鑑院正在推動EDR Reader的科技成果轉化,試製的產品廣受各界好評。
潘少猷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正加緊研發一款能同時讀取乘用車、商用車、自動駕駛車輛的不同類型“黑匣子”數據的讀取系統。該讀取系統就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三合一”充電線,能便捷適用於不同車型,進一步提升交通事故鑑定效率。
2019年9月28日,江蘇宜興發生高速大客車碰撞致36人死亡、36人受傷的特別重大交通事故。2022年11月5日,廣東潮州一輛小型轎車連續與11輛車輛發生碰撞,致2人死亡、3人受傷。兩起交通事故的鑑定意見均出自司鑑院道路交通事故鑑定研究室。
在分毫間測速,於細微處還原,這是司鑑院道路交通事故鑑定研究室鑑定人的工作日常。作爲道路交通事故鑑定“國家隊”,這裏不僅辦理了一大批疑難複雜交通事故鑑定案件,還積極推動創新設備研發、行業標準化建設、鑑定人才培養等工作。
據道路交通事故鑑定研究室主任馮浩介紹,司鑑院道路交通事故鑑定研究室正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實際需求持續投入創新研發。目前,研究室在車輛靜態制動效能檢驗、攝像頭幀率校準等方向已形成多項技術儲備,同時正積極研發視頻車速智能解析系統,推動鑑定技術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邁進,進一步提升事故還原的技術支撐能力。
《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道路交通設施安全技術狀況鑑定規範》《基於視頻圖像的道路交通事故信號燈狀態鑑定規範》等多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都有司鑑院的參與。此外,司鑑院還定期舉辦交通事故鑑定培訓班、專業研討會等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授課和交流,爲行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司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舒國華表示:“我們將始終秉持‘以科學捍衛公正’的院訓,深化科技創新,持續提升鑑定精確化水平,爲維護公平正義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東明 張海燕 實習生 張曉穎